第 4 部分阅读(1 / 1)

加入书签 本章报错

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强烈推荐:

在今天,庄子不仅在国内,而且在国际文化界ศ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,这是值得我们中华民族๣自豪的!当然我们在阅读研究庄子时,必需看到他思想中有积极和消极的两个方面。如它破坏偶像,要求个性解放,这是进步的要求,是积极的面;它的虚无主义的东西是消极的面。

“天行有常,不为ฦ尧存,不为ฦ桀亡。

前言

在中国历史的发展长河中,我们的祖๢先曾经创造了数以千万计的文化结晶,导演过数以万次的威武雄壮的历史活剧,涌现了成千上万个富有创造千姿ู百态的人物,遗留แ下浩瀚无垠汗牛充栋的历史文化典籍。这套丛书对这些人物事件战争著作文化的选择,却以“10่0”为限,只是表明它们在中ณ国历史发展中所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影响。虽然这种有限的“百题”系列ต,比之于无限的中国历史真实的存在,是可谓挂漏万沧海之ใ粟,但却是种谋求介绍中ณ国历史知识的新า的追求和尝试。人们可以从中了解中国历史上最有影响的政治家思想家文学家军事家外交家科学家的智慧和风采,了解纷纭复杂的历史事件的真相与内幕,了解刀光剑影严峻无情的战争较量以及精神历史文化的形成的真谛。“文章极处无奇巧”,将数千年的中ณ国历史,以人事战争著作文化等五大专题๤来概括,既简明,又扼要,适合当代读者读书๰读史的趣向。这是中国100系列丛书๰的宗旨ຈ之所在。

白虎通义发扬春秋繁露无类比附的手法,将封建制度下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星辰阴阳五行等各种自然现象相比附,用以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ๆ度。它认为:“子顺父,妻顺夫,臣顺君,何法?法地顺天。”天地照它看来,君臣父子夫妇之ใ间的关系,犹如天在上,地在下样,是永远不能改变的。天之地位高,地之地位卑,犹如君臣父子夫妇之间的尊卑等级关系。它还将太阳比做君主ว,月亮星辰比做臣民,用日月星辰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和神化君主的权威。“三纲之ใ义,日为ฦ君,月为臣也๣。”日月“君有众民,何法?法天有众星也。”五行君主之于臣民,犹如天上月亮星辰所拱卫的太阳。春秋繁露·阳尊阴卑曾说:“君不名恶,臣不名善,善皆归于君,恶皆归于臣。”白虎通义进步阐述此理论:“臣有功归于君,何法?

法归月于日也。“五行月亮本身不发光,它的光源于太阳的照耀,照此而推论,”臣有功归于君“则是合情合理的。

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แ概念阴阳五行说,曾被董仲舒利ำ用为其“天人感应”的神学目的论服务,白虎通义แ进步发展和引申了董仲舒的思想,用阴阳五行说为皇权至上的中央专制集权制服务。它特别突出和发挥了“土居中央”的观点,把土列为五行之首,其他的金木水火都依赖土而存在。“土在中ณ央,中央者土,土主吐,含万物,土之ใ为ฦ言'吐'ู也。”“木非土不生,火非土不荣,金非土不成,水非土不高。”五行这解释完全超出了春秋繁露中关于五行“土居中央”的观点,它将金木水火土明确划ฐ分出等级尊卑贵贱,并以此来比附社会,将封建等级制ๆ度自然化,从而神๰化君权,巩固封建统治。

白虎通义的认识论是依附于宗教神๰学的唯心主义之上的。它所要认识的,不是客观事物及其规律,而是由“天”所决定的“道”。所谓“玉不琢,不成器,人不学,不知道。”辟雍“道”由谁来发现和传授呢?是通天地鬼神的圣人:“圣者,通也,道也,声也。道无所不通,明无所不照,闻声知情,与天地合德日月合明四时合序鬼神合吉凶。”辟雍由á圣人发现,与天有密切联系的道,就是“天不变,道亦不变”中的道,即封建统治秩序伦理纲常。

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“三纲”“五常”“六纪”是白虎通义的主要内容。它说:“三纲者何谓也?谓君臣父子夫妇也๣。故含文嘉ล曰:'君为臣纲,父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'ู人皆怀五常之性,有亲爱之心,是以纲纪为化,若罗网之有纪纲而万目张也。”三纲六纪从三纲出发,它进步提出三纲之纪,即六纪:诸父,兄弟,族人,诸舅,师长,朋友。三纲六纪与自然法则是相通的:“三纲法天地人,六纪法六合。”具体而言:“君臣法天,取象日຅月屈信伸,归功天也。父子法地,取象五行转相生也。夫妇法人,取象六合阴阳,有施化端也。”三纲六纪由于封建伦理关系取诸阴阳和天道,因而它就是普遍而绝对的。君权族权夫权神权束缚人民的四条绳索ิ亦以皇帝钦定的形式而成为“法典”,成为完整的束缚人民的精神枷锁。在强调臣绝对服从君的主调之下,白虎通义还在五行中ณ提出臣对“无道之君”可以推翻的思想。当然,这思想并未超出董仲舒的改制思想。

白虎通义有定的学术价值。全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释,内容涉及社会礼仪风习国家制ๆ度伦理道德等各个方面。其中有很多条目汇集了不同的学术观点,有些条目还并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点,如“王者不臣”条“王霸”条等,对有关解释都存而不决,以供人们参考。

白虎通义问世以来,产生了很大的影响。由于它是由á皇帝亲自钦定的,内容又包罗万象,在政治思想伦理等各个方面,都为人们规定了行为规范。白虎通义用阴阳五行来普遍地具体地解释世界的切事物,大者如“三纲五常”,小者如婚丧ç嫁娶日常生活现象,都可以用阴阳五行说去说明,不管如何牵强附会,如何荒唐,说者言之凿凿,听者深信不疑ທ,使阴阳五行成了人们认识与解释世界ศ的万能ม的“金钥๓匙”,成为种思维模式和定式,这对学术的更新思想的解放无疑是种致命的桎梏。

白虎通义融合今文经学古文经学与谶纬迷信于体,企图统经学,建立神学经学,并将其奉为永恒的真理,要人们世代相沿,习之诵之ใ,不许怀疑ທ和批判ศ,这只是统治者厢情愿的梦想,历史发展的事实告诉我们,经学旦发展为ฦ神学,它的生命力也๣就接近枯竭了,这是白虎通义给我们的启示。从这个意义แ讲,白虎通义แ宣告了经学的衰落,是经学走向没落与衰败的标志。

十三:论衡

“疾虚妄古之实论,讥世俗汉之异书๰”

论衡书为东汉王充2๐797年所作,大约作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86๔年,现存文章有85๓篇。

东汉时代,儒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里占支配地位,但与春秋战国时期所不同的是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ว义的色彩,掺进了谶纬学说,使儒学变成了“儒术”。而其集大成者并作为“国宪”和经典的是皇帝ຓ钦定的白虎通义。王充写作论衡书,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๰秘主义แ的谶纬说进行批判。论衡细说微论,解释世俗之疑,辨照是非之理,即以“实”为根据,疾虚妄之言。“衡”字本义是天平,论衡就是评定当时言论的价值的天平。它的目的是“冀悟迷惑之心,使知虚实之分”论衡·对作篇。因此,它是古代部ຖ不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文献。

正因为论衡书“诋訾孔子”,“厚辱其先”,反叛于汉代的儒家正统思想,故遭到当时以及后来的历代封建统治阶级的冷遇攻击和禁锢,将它视之为ฦ“异书”。

汉儒思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唯心主ว义แ哲学思想,其核心是“天人感应”说,由此生发出对其他切事物的神秘主ว义的解释和看法。“天人感应”的要旨就是“天帝”有意识的创造了人,并为人生了“五谷万物”;有意识地生下帝王来统治万民,并立下统治的“秩序”。

论衡书๰从宇宙观上反对这种见解,针锋相对的提出:天地万物包括人在内都是由“气”构成,“气”是种统的物质元素。“气”有“阴气”和“阳气”,有有形和无形,人物的生都是“元气”的凝结,死灭则复归元气,这是个自然发生的过程。由“气”这个物质性的元素出发,论衡指出:“天乃玉石之ใ类”的无຀知的东西,万物的生长是“自然之化”。天地万物和人,都是由同的充塞于宇宙中ณ的气形成,而且是在运动的过程中形成,所以,“外若有为,内实自然”。而人与天地万物不同的是“知饥知寒”,“见五谷可食之,取而令之;见丝麻可衣,取而食之”。所以,人和五谷不是上天有意创造出来的,而是“气”的“自然之化”。论衡书首先从宇宙观上否定了“天人感应”的“天”,还世界的物质性面貌。不过,论衡书中ณ所描述的宇宙观,是种自然主义的宇宙观:“天地合气,物偶自生也”,“及其成与不熟ງ,偶自然也”论衡·物势篇。所以,这种宇宙观只能是人能利ำ用自然,辅助“自然之化”,但终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的支配。这是古代唯物主义的最大缺陷。

“天人感应”的“天”既造出了人,那么第二点就要降下帝ຓ王来统治人,因此就要把君权神๰化。他们提出了种“符瑞”说,即把些想像的和自然的事物,如龙麒麟凤凰雨露嘉ล禾芝草等等,称之ใ谓帝王的“受命之符”。如:夏的祖๢先是其母吃了种叫做“薏苡”的草生下的,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子的蛋而生的,汉高帝ຓ刘邦是其母在野地里和龙交合而生,东汉光武帝刘秀是生而室内有光等等。论衡书针对这种荒唐之言指出:“薏苡”“燕卵”根本不能生人,龙与人也不是同类,“不相与合者,异类故也”。“天地之间,异类之物相与交接,未之有也๣”,“何则?异类殊性,情欲不相得也๣”论衡·奇怪篇。所以,要同类的东西才能交合。人都是由父母生的,帝王亦不例外,所谓“圣人更禀气于天”,乃是“虚妄之言”,不足相信。既然天人物三者不是同类,不能相合,那么与“符瑞”也就毫不相干了。

论衡书中ณ关于物种交合和生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科学的知识,只是种直观的自然描述,但这种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的。而且,这种见解需要极大的理论胆识,因为他把帝王赤裸裸地搬到了地上,这是“非圣无法”“诽谤圣朝”之罪,是要遭杀身灭门之祸的。所以,王充及其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这里。

汉儒的“天人感应”说在社ุ会历史观上就是“天人合”的“道统”观。如果统治者取得了这个“道统”,即奉天受命,并有足够的“德教”力量维护这个“道统”,社会就太平。如果统治者没有足够的“德教”力量维护这个“道统”,社会就变乱,新的统治者就取而代之ใ,并把这个“道统”重新延续下去。这样,“天不变道亦不变”的社ุ会观和“治乱ກ”的历史循环论独特地结合到了起。这种社会历史观的实质就在于“同姓不再王”,世界上没有万世系的帝王,但统治阶级的对万民的统治却是万古不变的。论衡书对这种社会历史观持批判的态度。它认为ฦ社会治乱ກ的原因是寓于其本身之中,而不在于“人君”的“德”“道”;相反地,“人君”的贤不肖是由社会历史所决定的。“世之治乱ກ,在时不在政;国之安危,在数不在教。贤不贤之君,明不明之政,无能损益”论衡·治期篇。而自古而然的“治乱”同样是自然的现象,不是取决于“上天”或人的意志。

论衡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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发展的。从其承认客观物质的力量来说明社会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为转移的客观发展过程,否定“天”和“人君”是历史发展的力量,否定“德”和“道”及“天不变道亦不变”这点上来说是正确的。但其把社会历史的发展过程归结到“时”和“数”上,认为是种盲目的自然力量在起作用,否定了定社会的阶级集团和个人在社会历史发展过程中的作用,这显然是不正确的。因之,论衡中的社会历史论述是带有唯物主义因素า的自然宿命论的社会历史观。

论衡书不仅对汉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的抨击但它并不完全否定儒学,而且它还批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家各派的思想,特别是道家黄老学派的思想,对先秦诸子百家的“天道”“礼和法”“鬼神与薄葬”“命”“性善和性恶”等等,都进行了系统的评述。因此,后人称论衡书是“博通众流百家之言”的古代小百科全书。

尽管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时代的局限,用自然主义和直观的观察来描述世界,特别是在社会历史观上基本是唯心论的,但它产生在中ณ国历史上的个重要历史时期,即封建国家处于统和强大儒学与谶纬神学相结合,成为统治阶级的正统思想的时期,它敢于宣布世界是由物质构成的,敢于不承认鬼神的存在,敢于向孔孟的权威挑战,并确立了个比较完整的古代唯物主义แ体系,这在历史上是起了划时代的作用的。它对今后的唯物主义者无຀神论者,诸如魏晋时期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的思想家何承天南朝齐梁时的无神๰论者范缜唐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元明清之际的思想家王夫之等等,都产生了不同程度的影响。

十四:五经正义

“融贯群言,包罗古义”

五经正义是唐代颁布的部ຖ官书。五经指五部ຖ儒家经典著作,即诗诗经书๰尚书书๰经礼礼记易周易春秋。汉武帝时,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布为经典,故称“五经”。

自东汉末年以后,战乱四起,儒家经典散佚,文理乖错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国家长期分裂,经学也逐渐形成了“南学”“北学”之争。再加上儒学内部宗派林立,各承师๲说,互诘不休,经学研究出现派混乱ກ局面。隋唐建立以后,为了统的封建政权的政治思想文化建设的需要,亟需整顿ู混乱的经学,由朝廷出面撰修颁布统经义的经书。唐太宗下令召集当时些著名的儒士共同撰修五经正义,因国子祭酒孔颖达年辈在先,名位独重,故由他负责此事。五经正义撰成于贞观十六年642年,后又经马嘉运校定,长孙无忌于志宁等再加增损,于唐高宗永徽四年653年颁行。五经正义的卷数,因版本不同,说法亦各异。目前流行的说法是180卷,其中ณ毛诗正义40่卷,尚书๰正义20่卷,周易正义14卷。礼记正义แ70卷,春秋左传正义แ36卷。另据四库全书总目:毛诗正义40卷,周易正义10卷,尚书正义20卷,礼记正义63卷,春秋左ุ传正义60่卷,共193卷。据十三经注疏表宋绍熙年间黄唐合刊:毛诗正义70卷,周易正义แ10卷,尚书正义20่卷,礼记正义แ63๑卷,春秋左传正义แ60卷,共223卷。现在由中ณ华书局排印的重刊â宋本十三经注疏,其卷数与此表同,此书附有清阮元撰的校勘,易于读者理解掌握,为ฦ目前最佳版本。

五经正义为ฦ经学义疏的结集。由于经书成书๰年代早,文字多晦涩难懂,记事又简略不详,给后人学习带来不少困难。于是为经书作传注之风便盛行起来,常常部经书就有各执说的多家传注。五经正义แ就是要从中ณ选出比较好的注本,摒弃其余杂说,对前๩代繁杂的经学解释进行番统整理。又因前代注本也有难解之处,所以五经正义便依据传注又加以疏通解释。可以说,五经正义แ是部典型的以疏解经的著作。

诗经是中ณ国最早ຉ的部诗歌总集。汉初传诗的有齐鲁韩毛四家。齐鲁韩三家为今文经学,被朝廷立于学官,设博士。毛诗出现较晚,是古文经学,至东汉章帝时才得立于学官,其主要著作为毛诗故训传30卷,此书为历代古文经学家所推重。东汉兼通今古文经学的经学大师郑玄撰有毛诗传笺,为毛传作注。郑๳笺以宗毛为主,但也并非全部申毛说。其时,他已完成礼记注,故为ฦ毛传作笺时,常用礼注诗,还用自己的观点注诗,阐明毛传中不明确之处,或用三家说申毛说,或用三家说难毛说。书成之后,影响颇大,毛诗地位日益稳固,“三家诗”逐渐走向衰微。由á于郑笺与毛传多有异同,经学界或申郑๳难毛,或申毛难郑,展开了激烈的争论。

南北朝时,北朝兼崇毛郑;南朝崇毛,但郑毛之异同也是争论的热点。孔颖达等撰五经正义แ时,调和毛郑两家之说,作为诗经的注。又用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义为底本,再加疏解,撰成毛诗注疏,即毛诗正义。

周易本是卜筮之书๰,充满迷信色彩,汉代逐渐寝流于谶纬。三国时魏国的著名玄学家王弼乘其极敝而攻之ใ,作周易注。书中革除汉儒利用“五行”比附人事,以“互体”“卦变”来牵强附会“按文责卦”的弊端,注重领会和把握周易中所包含的根本义理。他还用老解易,以玄理统易理,利用注周易而阐发玄学思想,使周易面貌为之新,远远高于汉儒解易的水平。故唐代撰五经正义时,认为王弼的注“独冠古今”,选用其作周易的官定注本。王弼的周易注中包括经的部分,即六十四卦的卦爻辞,另有传的文言彖辞象辞三部ຖ分。其余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部分由晋人韩康伯继承王弼思想而续注,这部ຖ分韩注被合于王弼注中ณ,收入周易正义中。

五经正义为ฦ尚书选取伪孔安国传为正统注本,遭到后代学者非议。汉初ม,社ุ会上通行伏生传尚书29๗篇,为今文尚书。汉武帝时,又从孔子故宅壁中ณ发现尚书๰,由孔安国整理献出,为古文尚书。魏晋之际,古文尚书亡佚。东晋元帝时,豫章内史梅赜奉上孔安国的尚书๰传及古文尚书58篇,其中ณ有33篇与今文尚书大致相同,另多出25篇。在当时无人怀疑其真实性,至唐代修五经正义时也自然选其为ฦ正统。至清代,已考定尚书๰传与多余的25篇尚书๰均为伪造。尚书正义中ณ经的部分即包括与今文尚书相符的33篇和伪造的25篇,传文即是伪造的孔安国的尚书传。故经学家多认为据伪传疏解的尚书正义不足取。

礼记正义选用东汉郑玄的礼记注。礼ึ记注内容详实,素为儒士所重,许多人为其疏ຕ义。至唐初,尚存有皇侃熊๦安生二家。唐修礼记正义,以皇侃的义疏ຕ为主要底本,以熊安生的本子补其不足之ใ处。

西晋杜预ไ在刘歆贾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,撰春秋经传集解30่卷,将春秋经文按纪年配合于左传前面,并为ฦ之作注,是现存最古的左传注本。至唐修五经正义,以集解之注再加疏解,成春秋左传正义แ。

五经正义本着“疏ຕ不破注”的原则,疏ຕ解时般不突破原书的范围。如毛诗正义对毛传与郑笺之ใ异同不加评说,对二者的分歧也不判ศ断其是非。礼记正义以皇侃熊安生的疏ຕ为ฦ底本,每遇与郑๳注相违之处,正义便务申郑说,这就难免有牵强附会曲从注文之嫌。春秋左传正义也是如此,刘炫曾著文批评杜预注的些错误,对刘ถ炫的驳正,正义概加以否定。这样,承袭原书的某些错误,以讹传讹,或自相矛盾之ใ处就在所难免了。

五经正义引用大量史料é诠释典章制度名器物色,又详于文字训诂,为ฦ后人研读经书提供了方便。书中包含有政治经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方面的丰富内容,是研究者的宝贵资料é。五经正义的撰著过程中,采摭旧文,取材广泛,汇集了汉魏两晋南北朝时期学者的研究成果,故能“融贯群言,包罗古义”,在唐代具有很高的权威แ性。

由于五经正义具有很高的学术权威性,又是朝廷颁布๧的官书,故士子相传习๤诵,不易亡佚。被它选用的注本地位大大提高,得以流传至今。更由á于它收录了大量重要古籍的内容,很多书在后世亡佚,后人全赖此书๰才得以窥其原貌。

虽然不少人批评五经正义แ在疏ຕ解上颇็多烦言赘语,但它保存古籍史料é之功不可没。

五经正义经官方颁แ定后,便成为ฦ士子习经和科举考试的统标准。自唐代至宋初,明经取士,以此为准。以科举ะ取士取代九品中正制,是社会的大进步,五经正义顺应科举ะ考试的需要,革除儒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,又折衷南学北学偏重南学,形成经义统的经学,在当时确有不可否认的进步作用和积极影响。五经正义แ的颁แ行标志着经学史上统局面的形成,为古代经学发展的重要阶段。从此以后,士子诵习儒经及应试,必须ี严å格以正义แ的义理为依据,不得另立新า论,否则便被视为异端邪说。在思想文化学术领域实行如此专制ๆ的统,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窒息了学术空气,阻碍了经学的发展。

十五:四书集注

“致,推极也;知,犹识也๣。格,至也;物,犹事也๣。”

推尽吾之知识,穷致事物之理,是为“格物致知”

四书集注是四书๰章句集注的简称,作者是南宋著名思想家教育家朱熹。

四书集注是朱熹为ฦ大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的注。有大学章句1卷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注10่卷孟子集注14卷。

朱熹是位学问渊博的经学家,生为编撰四书集注倾注了大量心血。他自称从30岁起便开始对论语集注孟子集注下功夫。隆兴元年1163年,他曾取二程及其门人朋友数家之ใ说撰成论语要义。后又作论语训蒙口义,以便于童子习学。乾道八年117๕2年,朱熹又取二程张载范祖禹吕希哲吕大临等几家之说,加工荟萃,条疏ຕ整理,编成论语精义和孟子精义แ,后改名为集义。在以上两书的基础上,又进步修改加工ื,于淳熙四年1177年完成了论语集注和孟子集注。因在注释论语孟子时,大量引用了二程及他人的说法,故以集注命名。

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篇章,至宋代时被单独抽出。朱熹对二书加以注释,并都加了“序”“序引”,每章之后都进行总括。尤其是大学书,朱熹以程颐๖的改正大学为底本,将大学分为ฦ“经”1้章,传1้0章,重新编排了章节。为了阐释理学思想,还按照自己的意思编撰了篇“格物传”补入大学中。朱熹对大学中庸的注释以直抒己见为主ว,故名之为大学章句和中庸章句,完成时间是淳熙十六年1้1้8๖9年。

朱熹用毕生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书集注,前后凡40年。直至临死前๩仍在修改大学章句中ณ“诚意”章的注。真可谓孜孜矻矻,死而后已๐。

四书集注充分反映了朱熹的“道统”学。朱熹继承二程的观点和作法,非常尊崇孟子和礼记中的大学中庸,让三者与论语并列。他在大学章句中推论说,大学中经的部ຖ分,是“孔子之ใ言而曾子述之”;而10章传,是“曾子之意而门人记之”。又在中庸章句中认为ฦ,中庸是“孔门传授心法,子思恐其久而差也,故笔之于书,以授孟子”。总之,儒家之道是由孔子创立,再经过曾参子思传至孟子,形成了这样个儒家道统。但再往后,这个道统就中断了。直至宋代,才出现了河南程氏二夫子程颢程颐๖,再加上朱熹自己,儒家道统才得以继续。这就将程朱理学与儒家经典紧ู密联系起来,抬高了程朱理学的地位。

四书集注的编排次序,也๣颇具深意,将大学排在首位,中ณ庸次之,而后才是论语孟子。在朱熹看来,大学是“初学入德之门”,初ม学者应先学大学,然后再学其他。大学章句内容丰富,有格物致知诚意正心修身齐家治国平天下等“八条目”,是理学之伦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ๆ,包含了理学之主ว要内容,所以朱熹特别看重它。中庸是“孔门传授心法”的重要著作,是儒家相传的思想原则,“中庸”是道德行为的最高标准,中ณ庸所提出的“博学之ใ,审问之,慎思之,明辨之”的学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亦为ฦ朱熹所推重。所以,大学和中庸在朱熹的思想体系中,就占有很高的地位,它们的地位可“至比六经”,或在六经之上。这点对后世产生了很大的影响。

四书集注也反映了朱熹的治学风格。在文字训诂方面,他字斟句酌,反复修改,力求通达和洗练。当然,由á于时代的局限,也难免会有错误,后经清代学者加以指出改正。朱熹注释四书集注,不局限于烦琐的考据,更多的是从整体上探求与把握原书的思想体系,因而,他对古代儒学思想的理解往往比较深入。四书集注很重视义理的阐发,是以义理解经的代表作。书๰中的注解对我们理解原书๰的意思有定的帮助。但朱熹并不是只作诠释文字和解释阐发原文义แ理的工作,他还把自己้的观点巧ู妙地贯穿其中ณ,有时甚至不惜增加原书内容或改变原书的顺ิ序。当然,在作改动的地方,他都加了说明,由此可见他的治学态度是比较严肃的。

四书๰集注发挥了儒家学说,论述了道理性命心诚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哲学范畴,并加以阐释发挥,提出了以理为最高范畴的哲学体系。书中ณ还特别重视认识方法修养方法和道德实践等。

如对“天命之谓性”的解释为:“命,犹令也。性,即理也。天以阴阳五行化生万物,气以成形,而理亦赋焉,犹命令也。于是人物之生,因各得其所赋之ใ理,以为健顺五常之德,所谓性也。”中庸章句这是说,切事物的属性都是最高的天理所赋予的。同样,对中庸所提出的“诚”这概念,朱熹也将其解释为天理的属性,“诚者,真实无妄之谓,天理之本然也”,达到诚,则为“人事之当然”同上。

这就把“诚”纳入了自己的思想体系。

在解释孟子“万物皆备于我”这命题时,孟子集注解释为:“此言理之ใ本然也,大则君臣父子,小则事物细微,其当然之理,无不具于性分之ใ内也。”这解释,轻而易举地把原先主观唯心主义แ的命题๤阐发为ฦ理学的客观唯心主义了。

关于“格物致知”,朱熹在大学章句中ณ挥挥洒洒写了14๒3๑字的“传文”,以补原书๰之“缺”,集中明确地提出了他的认识论。“所谓致知在格物者,言欲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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,莫不有知;而天下之物,莫不有理。唯于理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也,是以大学始教,必使学者即凡天下之物,莫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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至于用力之久,而旦豁然贯通焉,则众物之表理精粗无不到,而吾心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此谓物格,此谓知之至也。”在注解中,他又对“格物致知”作了解释:“致,推极也;知,犹识也。推尽吾之知识,欲其所知无不尽也๣。格,至也;物,犹事也。穷至事物之理,欲其极处无຀不到เ也。”在这里,朱熹把认识的过程分为两个阶段,第阶段就是“格物穷理”,或“格物明理”;第二阶段就是“致知”,推极心中固有的知识,从而达到无຀所不知。就认识论来看,朱熹所论是有定道理的,但由于他要穷知的并非客观物质世界ศ及其规律,而是“天理”,这就把认识论纳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哲学体系之ใ中ณ了。

四书集注还着重阐发了“仁政”思想。如对“百姓足,君孰与不足”的解释为:“民富,则ท君不致独贫;民贫,则ท君不能独富。有若深言君民体之意,以止公之厚敛也๣。为人上者,所宜深念也。”论语集注朱熹所论民与君之关系。

完全继承孔孟之仁政思想,与他做官时的为政之道也是相符的。反对横征暴敛竭泽而渔,正是为ฦ了统治阶级的长远利益。可见,朱熹是地主阶级中较有远见的分子。

四书集注对后世产生了深远的影响。由于它的刊行,大学中ณ庸论语孟子始被称为ฦ“四书๰”,与“五经”起成为封建社会最重要的经典著作。

朱熹生著述丰厚,流传于世者也颇多,但最重要的还是四书集注,故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重视。注释儒家之ใ书者不下成百上千家,独四书集注能长期流传,历久不衰。朱熹的学术思想在日本朝鲜曾度十分盛行,被称为“朱子学”,在东南亚和欧美也受到เ重视,足见其在世界文化史上的影响。

四书集注还被历代封建统治者所推崇。南宋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,把论语集注和孟子集注列入学官,作为法定的教科书。理宗于宝庆三年1้22๐7年下诏盛赞四书๰集注“有补治道”。宋以后,元明清三朝都以四书集注为ฦ学官教科书和科举考试的标准答案。理学成为官方哲学,占据着封建思想的统治地位,而四书集注作为ฦ理学的重要著作,也๣被统治者捧到了句字皆为真理的高度,对中国封建社会后期思想产生了深远巨大的影响。

十六:传习录

“外心以求理,此知行之所以二也。求理于吾心,此圣门知行合之教”

传习录是中ณ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ณ心学派的代表人物王守仁字阳明的语录和论学书信。“传习”辞源出自论语中ณ的,传不习๤乎“语。

传习录包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思想,是研究王阳明思想及心学发展的重要资料。上卷经王阳明本人审阅,中卷里的书信出自王阳明亲笔,是他晚年的著述,下卷虽未经本人审阅,但较为具体地解说了他晚年的思想,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的“四句教”。

王阳明继承了程颢๴和陆九渊的心学传统,并在陆九渊的基础上进步批判ศ了朱熹的理学。传习๤录中的思想明显地表现了这些立场和观点。

“心即理”本来是陆九๡渊的命题,传习录对此作了发挥。王阳明批评朱熹的修养方法是去心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天理与至善。王阳明认为“至善是心之本体”,“心即理也,此心无຀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,不须ี外面添分。”他这样说是强调社会上的伦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之至善。从这个原则出发,他对大学的解释与朱熹迥异。朱子认为大学之“格物致知”是要求学子通过认识外物最终明了人心之“全体大用”。王阳明认为ฦ“格物”之“格”是“去其心之不正,以全其本体之正”。“意之本体便是知,意之所在便是物”。“知”是人心本有的,不是认识了外物才有的。这个知是“良知”。他说:“所谓致知格物者,致吾心之良知于事事物物也。吾心之ใ良知即所谓天理也。致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事物物,则事事物物皆得其理矣。致吾心之良知者,致知也;事事物物皆得其理者,格物也;是合心与理而为者也。”在他看来,朱子的格物穷理说恰恰是析心与理为二的。由此可见,王阳明的“心即理”的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服务的。致良知说是对陆九渊心即理思想的发展。王阳明的心即理的思想也有我们般意义上的本体论的含义。然而,如果偏重从本体论研究它,就会忽视它在王阳明修养论中的基础意义。

知行问题是传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๤,也反映了王阳明对朱熹以来宋明道学关于这个问题讨论的进步研究。

朱子主张知先行后行重知轻。王阳明提出的“知行合”虽然继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,但是批判ศ了朱子割裂知行。王阳明主张知行合乃是由心即理立基,批评朱子也是指出他根本上是析心与理为二。他说:“外心以求理,此知行之所以二也。求理于吾心,此圣门知行合之教。”“知行合”的含意是说知行是件事的两个方แ面。知是心之本体的良知;良知充塞流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动或事物,就是行。由á这个认识出发,如果知而不行那只是不知。知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的功夫。知行本是紧密相联的,因此有知行合之ใ说。在当时社会上在理学发展中ณ的确有知而不行的情况存在。王阳明的知行合对时弊有纠偏的意义。但是他强调知行合说不是仅仅针对时弊提出的,它首先是要说明“知行之本体”。知行合说强调道德意识本来就存在于人心中,这是道德的自觉性。它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,认为ฦ道德方แ面的知不是关于对象的知识,而是道德的实现。知行合也๣有般认识论方面的意义,但它首先讲的是道德修养,对于后者长期以来学术界直没有深入研究。

王阳明的“心即理”“致良知”“知行合”都是要强调道德的自觉和主宰性。他说:“知是理之ใ灵处,就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,就其禀赋处说便谓之性。”人心能够知晓行为ฦ的善恶,也能自觉地去为善,这就是本心的“明觉”,这是对程颢๴思想的发展。传习录中对人心的“虚灵明觉”有很多讨论。若要全面正确地把握王阳明“心外无理”及其他学说,深入地研究他的这些讨论是十分必要的。正因为ฦ人心的本质是理,并且人能自觉到这种道德意识,所以人不需通过外物去认识本心之理,外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现。格致的工夫不是去认识外物,而是去掉本心的私欲之蔽。人心的明觉在程颢和朱?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影响中国的100本书